兰州着力建设山水城市、宜居城市和活力城市研究
项目负责人:张金生
所在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2016年11月
课题指导:陆春鸣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贺永泉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课题组长:张金生 兰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副研究员
课题成员:魏静姝 兰州市社科院科研处研究实习员
兰州着力建设山水城市、宜居城市和活力城市研究
如何建设好自己的城市,为生活、生产和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与环境,是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规划者和建设者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其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规划,要形成一个好的、科学的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和思路。兰州作为一个“两山加一河”的河谷型城市,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建设山水城市的先天条件都具备。而且主城区连绵群山的二级阶地和皋兰山的高差不超过四百米,错落有致,且地貌多样化,景观建设的条件也具备。但是,在兰州第二水源地建设之前,山水城市建设虽然有很多设想和努力,但由于水源及经济条件限制,一直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比如过去南北两山绿化用水问题主要靠黄河水提灌,成本非常大,更别提通过提灌来实现“绿水绕城”的梦想。目前兰州实施第二水源地建设,即利用高位引水的天然地势落差和富裕的水源,修建沿南北两山输水管道,真正实现水绕兰州,为打造兰州真正意义上的山水城市,可谓起到决定性的条件和作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并将彻底改变兰州的生态、生活、宜居和发展环境。因此,以此为契机,市委市政府纵观兰州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即从根本上打造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培植和解决兰州发展的发动机——即动力和活力问题,深刻而简洁地提出了把兰州建设成山水城市、宜居城市和活力城市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可以说真正找准了兰州建设发展的定位、方向、根本和核心,是兰州今后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说,山水城市、宜居城市和活力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其中山水城市为宜居城市打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基础,提供优美和有特色的宜人自然环境;宜居城市则是在山水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完善其功能,打造良好的软环境,从而为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增强兰州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宜居性,激发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活力城市则是在营造的良好环境基础上,进一步着力解决城市发展的内在的动力和活力问题,打造活力源泉和发展源源不断的发动机,这是我们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三者环环相扣,解决我们生活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分别叙述如何抓好三者建设。
一、着力建设山水城市
总体构想:就是充分利用兰州第二水源地建设的契机,通过从刘家峡水库大坝上游取水,建设穿越洮河的输水线路,以有压隧洞的方式将水源输送至西固区,实行高位引水,充分利用兰州在黄河水资源水质、水量、水能上独特的叠加优势,不仅为兰州提供第二稳定优质水源,可以为兰州高坪、台地输送安全、便捷、优质水源,而且其大大富余出的水源,还为兰州建设山水城市起到决定性条件,这就是:利用引水的天然地势落差,修建沿南环、北环两山输水管道,覆盖整个兰州城区,直接解决南北两山用水问题和实现“水绕兰州”,满足绿化用水及生态景观用水需求,真正实现水环兰州,从而为将兰州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山水城市、宜居城市起到决定作用,并且极大改变兰州的生态环境,并且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具体来说,主要包含水的文章和山的文章两大方面。
(一)关于水的文章方面
关于水的建设方面,这是建设好兰州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也应是眼前最大的亮点。应以兰州第二水源地建设提供的有力条件为契机,使兰州建设山水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根本性改变。
1、需要注意的原则
(1)科学计算好能够富裕出来的水量,也就是除生活生产用水外能够用于山水城市建设的水量,从而为后面的建设和规划、涉及提供科学坚实的基础。
(2)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高起点、高水平的做好整体和长远规划,然后根据财力和实际情况分步骤分阶段地去实施。要创建具有西北城市为特色的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把自身城市特点、人文和历史等结合起来,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使自然、特色、人文、历史相协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景观,营造个性鲜明的城市色调,实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大自然装点烘托城市,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从而做好山水文章,打造富于特色的靓丽城市名片,建设“显山露水、山雄水秀”、具有黄河文化底蕴和西北特色的山水城市。
2、主要应抓好的几大方面工作
(1)实现自流输水:从刘家峡水库引水至西固区后,在寺儿沟上游设控制闸,并将配套建设3条生态水系输水管线,其中一条从寺儿沟开始,向西固区输水;一条从彭家坪开始铺设,向七里河、城关区输水;另外一条则为穿越黄河的顶管,负责向安宁区以及黄河北地区的洪道源水。
(2)形成鱼骨状的南北两山水系。充分利用发布,充分利用黄河连通两岸从全市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4区山间汇入的105余条洪道和冲沟,将沿南北两山修建两条高位供水管道的洁净活水注入洪道,构建鱼骨状的南北两山水系,从而将分布在黄河两岸的“龙须沟”, 打造成四季流水的清溪和生态水系;在此基础上,建设步行绿道,加强环境治理,加强对洪道的改造提升,打造集防灾、休闲、生态为一体的两山水系,把洪道建成绿树成荫、生态盎然的水生态景观。同时,还可将高位管道的活水输送到已经建成的安宁桃花溪及三滩(马滩、崔家大滩、迎门滩)河道,使这些地方具有源头活水,真正实现绿水绕城、水在城中和城在水中、水韵兰州的“山水城市”。
(3)连通和形成河洪道整体网络。在将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两山水系能够连通的排洪道连通起来,同时连通各个南河道,即雁滩南河道、马滩南河道、崔家大滩南河道,并将与安宁区已经建成的桃花溪生态水系连通,形成排洪沟水系和南河道水系的完整水系网络。
(4)建设生态湖泊。首先建设山顶湖泊。充分利用已有的位于南北两山高海拔地区6个水面,同时再新建8、9处蓄水设施,形成15处小型湖泊,通过这些储存的水,不仅可以可方便、节约地为兰州台地和整个城区输送多类生态用水,浇灌两山绿地,进一步打造南北两山生态环境;而且还为山地增加景观,不仅实现引水进城,而且还做到了饮水进山。其次是建设利用富裕水量和其他水源,在城市北部至兰州新区的等地,实施“百湖工程”,做美城市生态。
(5)修复和扩大湿地公园。湿地被称为城市的肾,在山水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兰州黄河新城大桥至桑园峡段,约有28块、总面积超过550万平方米的湿地。但由于围垦、改造、淤积、污染、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湿地植被被破坏,部分湿地长期处于裸露状态,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亟待保护和修复。因此,应加强规划和计划,有步骤的做好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美化利用。应重点加强北滨河路西沙黄河大桥东侧湿地、南滨河路西固热电厂沉淀池北侧湿地、安宁银滩湿地、七里河马滩湿地、北滨河路中心滩湿地、城关滩尖子湿地、雁滩湿地、雁滩黄河大桥至桑园峡黄河湿地以及兰州新区秦王川湿地、榆中青城湿地等的恢复、治理与建设,增加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为兰州市民提供更多休闲空间,建成沿黄生态湿地走廊,使之成为山水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6)规划建设高水平的音乐喷泉。建设大型、有特色的音乐喷泉,可以使水灵动起来。建议在西固公园、仁寿山、索道云峰、马滩、宛川河等地建设世界级的音乐喷泉工程,做足水的文章。
(7)做好黄河文章。重点做好市区黄河段的文章,抓好黄河风情线的改造提升、加快建设沿黄河两岸健身步道、加快黄河兰州通航段码头建设。通过综合治理和建设,使黄河风情线成为城市道路畅通、绿树成荫、建筑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景观长廊,使黄河这一贯穿兰州的景观轴线得到充分凸显,创造性地体现“显山露水,因河成景”的滨河景观特色。具体来说,就是一要抓好黄河风情线的改造提升建设。在加快黄河兰州段湿地修复和生态治理项目的同时,一方面加强富有特色的景致路,即桐荫休闲路、彩色景致路、秋枫景致路、银柳景致路、玉兰景致路和樱花景致路,把风情线打造成城市带状公园;另一方面在利用黄河风情线现有的主题景点的基础上,选择面积20亩以上200亩以下的湿地,增加文化景观,注入文化内涵,建设反映兰州和黄河文化及历史的主题景园,打造一个完整系统的文化景观长廊,如大禹文化园、游牧文化园、黄河楼景园、陶艺公园、敦煌文化园、丝路风情园、黄河古渡园等,把黄河风情线建设成自然和人文交汇的富有韵律和特色的城市景观带和带状公园。二要加快沿黄河两岸健身步道建设。在雁滩黄河大桥至银滩黄河大桥段河滩地两侧建设绿色出行健身步道,南北两侧全线贯通,以方便市民休闲健身。三是加快黄河兰州通航段码头建设。进一步加强现有通航段的优化设计与提升,加强管理,使观光、旅游和市民日常交通能够达到有机结合。尤其是要加强夜景的规划建设,加强重点线路和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使之成为反映和欣赏立体兰州、山水兰州、美丽兰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山的文章方面
1、做好整体规划和逐步实施。山水城市是一个需要做出长期不懈努力的建设工程。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和特点,做好长远和整体建设设计,使建设和发展起于高起点;另一方面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区一步一步地实施。重点还是要抓好绿化、特色及生态与景区的有机结合,在兰州山水城市建设中做好山的文章。
2、主要应抓好的几大方面工作
(1)继续抓好绿化工作。充分利用高位引水和山顶湖泊的建设的有力条件,加大南北两山绿化建设,提升绿化效果,丰富植被种类与群落层次,进一步打造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彻底改变生存环境。
(2)进行南北两山景点和“大景区”建设。在加强南北两山绿化和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好生态屏障的综合功能,进一步做好山的文章。在中心城区,南北两山应根据山势和各处特色,打造景观各异、功能突出的不同景点,与“百里黄河风情线”相呼应,进一步增强山水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增加山水亮点。在兰州整体山的建设大的布局上,应规划南北两山 “大景区” 和公园建设。整个南山区域方面,重点打造以“一轴、三核心、一网路”为主要内容的大兰山景区,包括兰山、石佛沟、云顶山在内,西固片重点打造关山、元峁山区域化绿化景区;北山区域重点打造包括北麓山、徐家山、五一山、九州台以及仁寿山景区在内的沿黄河北岸的区域化大景区,整体形成大兰州的生态屏障。同时,在条件较好的景区,积极兴建大青山森林公园、彭家坪大山森林公园和大柴坪森林公园。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快建设南北两山健身步道,对南北两山各种会所和农家乐进行彻底整治,整体做好山的综合文章。
(3)突出山的特色,提升兰州知名度。山水城市建设必须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全国城市比较里面。要使自己的城市具有最鲜明的特征,提高知名度,就必须突出在全国山水城市里独一无二特色和优势,兰州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位于兰州不足20公里的永登境内的丹霞地貌,是一个色彩艳丽、规模巨大、保存完好、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的又一典型代表(另一个为张掖丹霞),而且是目前国内离城市最近的原始丹霞,具有巨大的景观、旅游和人文价值,也成为构筑兰州山水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独一无二的巨大优势,把它和兰州山水城市的建设有机的连接起来,加强交通线路的快速连接,可以极大地突出兰州山水城市的特色,提高兰州独一无二的标识和知名度,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兰州旅游业的跨越发展,而且为兰州山水城市的建设增加最大的色彩和特征。
(4)做好城市绿化美化的文章。重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快“省门第一道” 、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和改造提升工程,做好城市“门面”;二是加强市区内重点路段和城市主干道的景观提升,如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南山路和地铁1号线的沿线绿化,安宁世纪大道和花园大道(雁兴路)景观建设,以及中山路、西固东西路、牌坊路、安宁东西路等城市主干道的景观提升,按照一路一方案、一路一特色的思路,集中打造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通道景观和与街景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城区道路景观。
二、着力建设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则是在山水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功能,打造良好软硬环境,为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为建设活力城市创造基础和条件。
宜居城市也是一个包括硬件和软件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出长期艰苦不懈地努力。具体来说,就是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着力解决城市建设“顽疾”,完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养老保障能力,建设生活成本低、生活便利度高、生活舒适度高、公共安全度高,市民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自豪感强的宜居幸福城市。主要应抓好的几大方面工作。
1、加快推进城市抽疏
做好城市空间拓展、布局和功能完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要创造条件,进一步改变城市发展和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促进城市均衡发展。要制定和落实好城市总体规划,健全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互为依据、互为基础的规划协调机制,引导人口、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合理布局,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疏解城市交通,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各类建设活动,引导老城区人口及产业逐步向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等城市发展区域转移;要在城市东、西方向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把原来由老城区承载的城市功能进行转移;在城市北部方向,重点围绕兰州新区建设,抓好出城入园工作,把原来老城区的传统工业企业转移到新区,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布局空间和发展基础。
2、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
进一步巩固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果,持之以恒的坚持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使我市永久退出污染严重城市行列,给广大人民提供一个安全的、令人心情舒畅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把“兰州蓝”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创新方法与途径,进一步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协调和创造条件加快兰州石化等企业出城入园,从源头改善大气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大力实施“畅交通”工程,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强制达标和报废制度,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制度,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年检、抽检和定点监测,降低pm2.5含量,使兰州能够呼吸上清洁空气,使兰州的天更蓝。
3、加强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1)首先是重点加强道路设施建设。解决城区道路设施建设欠账多、交通拥堵的问题,这在兰州这个地形狭窄、发展空间受限的河谷城市尤为重要。要进一步着力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构建“一横三环九纵”城市骨干路网体系和快速路网系统,完善、优化城市路网结构。要打通一批未完全建成的规划道路和断头路,加强一些交通瓶颈路段的改建,推进路网拓展维护,提升城市畅通能力。要党政机关带头,逐步推行街区制,尽最大可能的增加路网,大力提高已有道路资源的转换和配置利用效率。要优化城市主要出入口与城市内外路网的衔接沟通,最终形成“内畅外联”综合交通系统。要进一步推进“上跨下穿”工程,新建一批人行过街和地下通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步行等慢行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配套服务设施水平建设。
(2)强化城市地下管网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敷设混乱等,不仅增加城市安全隐患,而且也是经常引起道路阻塞和不畅的主要因素。要大力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科学规划和综合管理,以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有力支持地上交通的畅通。
(3)加强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由于中国城市建设普遍对地下给排水认识轻视,重视不够,,注重地表的“面子”,忽视看不见的“里子”,加之投入不足等,普遍存在着给排水设施和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形象。要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城市给排水设施等建设的政策倾斜,积极争取国家的配套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加强排水设施的投入、改造和建设,并且做好科学规划和设计,使这一基础设施建设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4)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要加强规划和措施执行,大力加强停车位建设。首先要加强地下停车场开发建设,大力增加地下停车位。要执行强制标准,使公用、民用建筑配建停车位,并通过市场化发生向公共开放。积极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场,特别是加强中心城区立体停车位的规划建设。
4、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建设宜居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重大方面。
(1)重点加强公共教育建设
要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切实回应广大人民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不断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水平提高,提升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要探索建立“优胜劣汰”的教师管理机制,用科学严格的考评制度,把优秀教师留下来,把师德差、能力差的教师“边缘化”、甚至淘汰。要采取切实的改革措施,采取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带动、辐射的作用,全面推行“一体化办学”,通过联校办学、集团化办学、联片办学三种模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生态结构,整体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和品质,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广大学生,切实提高教育均等化水平。
(2)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加强对现有公立医院条件的改善和床位的扩大,以及预约挂号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掘优质医疗资源。深化医药医疗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医药分开制度改革,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监管,强化问责机制,保障人民饮食安全。加强垃圾处理等公共卫生管理,建设国家卫生城市。
(3)加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能安居才方可乐业。要深刻认识房地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认识到它除了具有商品性,还具有其他商品所没有的社会性。所以,应建立完善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完全由市场化住房和由不同类型政府保障房为内容的住房供给体系和体制,并采取透明公开的方式真正得到落实,从而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目标。要加强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房产税等多种办法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4)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要按照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努力由过去的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突击整治向常态化治理转变。首先抓好一些城市顽疾和常态化问题的根治与管理,为提升城市管理扫除障碍。其次要抓好法治化管理。依法治市是管理的主要遵循原则,也是提升城市管理的主要途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就是要使城市管理走上更多体现民主参与和专家决策的轨道,走向治理的科学化。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的提高技术含量和智慧化程度,让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更方便快捷和高效,提升城市的信息化功能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着力建设活力城市
活力城市是在营造的良好环境基础上,进一步着力解决城市发展的内在的动力和活力问题,打造活力源泉和发展源源不断的发动机,这是我们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创新驱动为核心,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当前的重点,破除制约束缚创新和发展的各种藩篱与障碍,释放和激发经济社会全部的创造力和活力,培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和持续不断地发展。
1、激发创新活力
建设活力城市,首要的是激发和培育创新活力,特别是科技创新活力。要牢牢和始终扭住经济转型与发展对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把培养调动创新活力和动力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第一,首先是释放资源活力。以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及科技文献和信息数据等为代表的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平台和条件,也是重要的创新手段和力量。我国在科技创新基础资源方面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是总体严重不足,跟不上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资源不同部门、单位所有,封闭使用,条块分割,造成现有资源使用效率十分低下,重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体制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到200%。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与投入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立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便捷的基础资源使用机制。兰州拥有以重力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2个,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50个(其中省部级38个)等,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因此,应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资源的作用。应打破行政藩篱界限,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开放化、社会化、联盟化(或会员化)、市场化的共享平台,形成协作共享的长久机制。同时,加强文献资源、科技数据及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使这些重要科技创新资源为激发我们的创新活力服务。
第二,激发人的活力。兰州拥有全省56%以上的科研机构,形成了具有一定能力的由大中型国有研究机构、民营科研机构、高校等组成的科研体系。拥有以中科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73个,拥有两院院士20人,拥有以兰州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18个,拥有全省多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科技人才,发表的科技论文、授权的专利量占全省绝大多数,科技人才和实力具有较强优势。这些正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科技创新活力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和我们对于创新的需要相比,一些重点领域人才还是比较短缺,但另一方面,由于体制障碍和各种束缚,现有各类科技人才的才能和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积极性、创造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性并未完全实现。兰州应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政藩篱和现有体制的束缚,允许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允许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开展成果转化。鼓励科研单位成果转移,收入全部留归单位,主要用于奖励科技人员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国家不再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揩油”。通过转让或许可取得的净收入及作价投资获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应提取不低于50%用于奖励,对研发和成果转化作出主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这两个50%主要是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充分享受发明专利的“获得感”,充分发挥和释放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激发和增强创新动力与活力。
第三,建设好创新的平台和环境。加强各类“孵化器”、中试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新区、兰州新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兰州科技资源和创新成果优势,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让创新活力及其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者有“安全感”,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加快推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形成创新资源、活力聚集区和创新高地。
第四,培育、扶持和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与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创新的基础。要进一步形成企业创新压力和动力,使企业充分认识到,随着国际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竞争的加剧和我们所依赖的劳动力成本及低价格等优势的丧失,不及早形成自己的创新动力和能力,就只有死路一条。其次,要强化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的培育。要落实和加大对企业创新的各种政策扶持力度,如创新投入的税前抵扣、职工教育经费足额提取、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财政配套资助等等,大力激励和支持企业创新;要通过引导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多渠道地合作、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制定政策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倾斜和集聚等途径,较快地帮助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及人才的培养、引进,探索走出一条先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及在此基础上再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之路,形成真正的创新驱动。
2、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市场和社会活力,是我们发展活力的基础。激发、释放、培养市场和社会活力,是我们建设活力城市的重要内容。
第一,简政放权,着力释放市场活力。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真正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释放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政府方面,要加快职能转变,切实推进简政放权改革,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不该管的坚决不能管,斩断权力寻租的黑手;同时,该管的一定要管好,该肩负的职责一定要肩负起来,做到位。要加快法治建设,切实建设法治社会。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大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要创新服务和监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政务公开。要着力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政商和发展环境。
第二,放水养鱼,着力培育市场主体。首先,要减轻税负,降低企业成本。这是当前培育企业即市场主体的首要问题,是帮助企业摆脱当前困境,使企业能够专注于的品牌形象及新产品的研发,做强做大,实现转型发展以及增强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必然需要。当前,我国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企业负担很重,要从制度、财税、金融、社保、流通、能源等多个领域发力,打出降低企业成本的“组合拳”,“放水养鱼”,着力培育企业和市场主体。重点一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努力创造条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深化财税改革,清费立税,以清理、规范各类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为重点,降低企业实际负担。四是适度降低各类社保缴费率,缓解劳动成本的上升趋势。五是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其次,破除垄断,培育多元主体,形成良性市场竞争。再次,培育企业家主体。企业家是经济的组织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力量。我们要法律和社会上去尊重与保护其合法权利,保护其合法财产,保证其合法社会地位。要重振企业家精神,鼓励市场的弄潮儿,激发和保护其活力和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加快改革,着力释放社会活力。要按照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规律,加强社会改革,释放社会活力。一是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其功能定位,创新其管理体制和机制,激发事业单位生机和活力。一方面对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强化其基本公益属性;对于公益二类单位,要在坚持公益属性同时,并赋予其更大的自主权,使其更具活力,能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对于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要加大转企改制力度,落实相关激励政策,使其走向市场,释放其人、财、物及其创业创新创造方面的活力,发挥更大作用。二是要政府要创新公共事业和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要依法放开门槛,放宽准入领域,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公平对待,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加大政府竞争购买服务力度,着力释放社会活力和新动能。
3、激发干部活力
建设活力城市,核心要抓好创新主体——科研人员、市场主体——企业家、改革主体——官员这三大“关键少数”即三大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科研人员、企业家已经在激发创新活力和激发市场活力中予以论述,这里重点论述改革主体——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活力问题。
第一,强化担当意识。改革是一场前无古人又十分艰巨复杂的事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列出的60项重大改革任务,这些都是伟大而艰巨的“硬骨头”。对于我们兰州来说,改革发展转型面临着更艰巨的重担,所有这些都必须要求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事业意识,要有担当和责任意识,要多一些时不我待、锐意进取之心,才能形成前进的动力和压力,自觉担负起自觉的职责和使命。
第二,要探索建立容错机制,探索建立干部无意过失免责办法,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保驾护航,激发和保护干部干事动力与活力。特别要针对当前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和为官不易的感觉,以及对改革创新不敢去触碰,害怕犯错误和没有把握,想做一名安安稳稳的太平官等严重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现象,必须要探索建立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改革创新探索中造成一时的工作过失,要给予容错和改错机会,有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征真正有勇气想干事的人吃上一颗定心丸,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甩开膀子放手闯,以激发和保护干部干事改革的活力和动力。
第三,要建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机制,奖勤罚懒,把担当型、改革型及真正干事创业的提拔起来、重用起来,同时加大考核问责力度,使庸者、无为者、太平官等予以淘汰,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从而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和氛围。此外,还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扩大选人用人范围,从各方面选拔任秀人才,进一步激活和壮大干部队伍,从而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把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