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开展“铭记初心... 23-07-03
·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革命文物保护... 23-04-26
· 兰州市社科院完成第四次驻村扶贫... 23-03-07
· 抓效能 促发展 办实事兰州市社... 23-04-23
· 市社科院、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 23-04-23
· 共驻共建促融合 齐创党建新格局... 23-04-20
· 《兰州学刊》多篇论文入选CNK... 23-03-27
· 珍贵套书见证原审读员与《兰州学... 23-03-13

彰显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发布日期:2018-08-20 作者:张清俐字号:[ ]

彰显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近日,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发出《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当代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暑期时间,走出书斋,奔赴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基层一线,通过调研考察民情国情,以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民生、经济发展,践行着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精神。

  学术研究指向现实关切

  2000年初,海外求学归来的叶敬忠决心在农村大地开展社会学研究,如今身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的他,依旧初心不改。“我在四川省青神县开展的村庄研究已经持续11年了。”叶敬忠说,很庆幸十年如一日的跟踪调研,让他见证了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中国的乡村日渐绽放活力,乡村环境出现好转,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色发展成效显著。“青神县的很多村庄都展现了‘百业兴旺’的景象。”让叶敬忠觉得最振奋的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乡村振兴方面大有可为。据了解,这个暑期,中国农业大学139名教师和研究生分为37个调研小组,奔赴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乡村一线,着手开展有关76个主题的暑期实地调研活动。

  当叶敬忠等一批农村研究者用脚步去丈量中国乡村大地时,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等学者悄然从事着城市的转型研究。“城市研究者应该对城市抱有情怀,在城市里留下自己的印记。”吴伟强主持了杭州城市管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注重用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城市公共决策服务。

  在太行山吕梁山一带开展抗战文献收集与整理考察时,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岳谦厚感慨万千。不论是“养兵十万,牺牲一万”的吕梁精神,还是“愿拼热血卫吾华”的太行浩气,都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在他看来,开展“两山”抗战文献整理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具有现实价值。

  在调研实践中验证理论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对于很多学者而言,拿出一份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离不开扎实的调研。

  “从马路上踩出数据来”,是吴伟强从事城市研究的“不二法门”。“中国创造了很多奇迹,需要我们扎根去探究,深入去了解。”吴伟强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坚持所有的研究都必须以调研为基础。只有从调研中获得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才能让他对研究对象有“感觉”。

  “任何一门理论的创新研究,都要为实践、社会服务,并最终通过调研实践获得重要发现。数量经济学也经常需要深入基层调研,寻找理论的实践验证,用实践验证计量模型;做真学问,已经蔚然成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李群举例说,正是因为有珠三角“民工荒”现象的基层调研和数据分析,著名经济学家蔡昉得出了中国人口红利出现刘易斯拐点的重要结论。

   “对于农村社会研究来说,除了乡村调研,没有任何其他替代途径。只有理解乡村的现实和那里的人民,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叶敬忠发现,乡村的实践极其丰富多元,远远超出学者的想象。“比如关于‘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能只是空泛讨论,到乡村去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已经有多种多样的实践和尝试。”

  调研对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对于人文研究而言同样不可或缺。今年暑假,岳谦厚带领来自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收集抗战时期相关公文、战报、日记、笔记、图表等档案史料数万件。“只有深入基层,感知史料展现的特定时空中的人、事、物、情,才能避免陷入一些理论预设与先入之见中,防止对史料的曲解误读,进而充分认识和有效把握历史事实和历史变迁。”

  岳谦厚的调研收获颇丰,“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级各类档案、报刊、日记、回忆录等史料的系统研读和比对分析,揭示了诸多以往被遮蔽和忽视的历史面相,补充或修正了学界有关根据地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经济结构、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一些抽象描述和刻板印象,也可以对农民何以支持革命、农村社会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新的思考和回应”。

  为人民做学问

  尽管从事不同的学科研究,但是谈到调研,学者们都是饱含激情。

  李群说,多年来的调研经历已经成为他的宝贵财富。“在调研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朴实的第一线农民、工人、公务员,有任劳任怨的基层第一书记、社区干部、街道乡镇领导,有带领全县人民精准脱贫的县委书记、支边干部……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优良品质,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爱国奋斗精神。对于学者来说,只有为人民做学问,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通过对国情党情的更深了解,激发我们这些经济研究者以更好的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发展、报效国家。”

  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院长魏本权带领研究团队,在沂蒙根据地一带进行深度田野考察,访谈革命亲历者130余位。“将普通民众的战时记忆保存下来,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既是对被访谈者的尊重,也是对那段历史的敬畏。”

  学者们在调研中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但在坚持理想的路途中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考验。叶敬忠曾在微信朋友圈记录到,“如何在闷热的屋里度夜,这是夏季驻村调研需要锻炼的基本功”。叶敬忠说,在气温36度左右、不通风只有电风扇的屋里,黑夜中看着蚊香缓缓燃烧的感觉,如果不是经历过很难体会。而白天在山村的调研往往是日行万步只为寻访一户人家,丛林探险去深山寻找访户,看到身上被蚊虫叮咬,第一次有密集恐惧症的感觉……但他还是给自己也给团队成员鼓舞士气,“无论怎么酷热艰苦,我相信,在调研完成之后再回忆这一段调研经历时,任何人都不会后悔所经历的时光”。

  谈到自己调研的心得体会,吴伟强道出了许多学者的心声,“一要长期跟踪,忌突击式;二要耐得住性子;三要摒弃调研的功利化;四要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五要既吃得了苦,也能乐在其中”。吴伟强认为,“其实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就不会去考虑艰辛、困难。看到城市因我们的研究而变得美好,这是最让研究者骄傲的事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