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开展“铭记初心... 23-07-03
·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革命文物保护... 23-04-26
· 兰州市社科院完成第四次驻村扶贫... 23-03-07
· 抓效能 促发展 办实事兰州市社... 23-04-23
· 市社科院、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 23-04-23
· 共驻共建促融合 齐创党建新格局... 23-04-20
· 《兰州学刊》多篇论文入选CNK... 23-03-27
· 珍贵套书见证原审读员与《兰州学... 23-03-13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在京发布

发布日期:2018-07-09 作者:郑成宏 黄亚楠字号:[ ]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在京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郑成宏 实习记者黄亚楠)7月6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办、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腾讯研究院承办的《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金融科技青年论文选集(2018)》征集也同时启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金融科技的最终落脚点还是金融,要用最新科技来全面改造传统金融,进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李扬提到,目前,一些自诩的“金融科技”又走向了传统金融业自我服务、自娱自乐的歧途,这种状况必须扭转。金融科技应当朝向解决传统金融解决不了的领域发展。他认为,至少有如下三个可行方向:一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技术,大规模降低成本,降低准入门槛,让所有有合理金融需求的实体部门都能够显示自己的偏好,获得合理的、有尊严的金融服务;二是通过大数据和分布式技术,解决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健全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信用基础;三是沿着供应链这条实体经济运转的轨迹,运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捕捉、跟踪商品与劳务等实体经济的流转,并创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势头迅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加速突破应用,全面渗透至诸多金融细分领域,正在改变金融生态格局。”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认为,当前背景下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呈现出金融产品服务更加智能、业务场景结合更加紧密、数据资源价值更加凸显和经营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四个特征。此外,李伟也提醒,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优化金融生态格局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从融合程度来看,受可行性、成本、风险等因素影响,不同市场主体对金融科技理解水平不一致、融合深度不一,总体发展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从外部环境来看,网络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水平有待提升;从体制机制来看,政策环境还不完善,配套的制度、机制、法规和标准尚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金融科技发展需要。总的来说,金融科技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金融科技要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此,李伟分享了自己的几点看法。第一,要走安全可控之路。安全是发展的基石。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合规经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第二,要走正本清源之路。从金融视角看,金融科技的本质归根结底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其宗旨和天职;从科技视角看,金融科技的内涵是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金融业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对待信息技术,既不能将其“神化”、盲目追新求变,也不能一味排斥,而要回归技术中立的本源,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拥抱,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审慎应用;第三,要走普惠民生之路。金融科技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多层次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中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使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第四,要走综合治理之路。作为新兴业态,金融科技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形成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等多主体、多层次的综合治理格局;第五,要走合作共赢之路。发展金融科技应以互利共赢为基调,坚持多方参与的发展模式,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开放合作。

  中国银保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处长蒋则沈表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一个长周期过程。银行业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科技的支撑和应用,但金融科技也需要关注以下问题。首先,很多金融业务本身具有本源的脆弱性,表现在内在的期限错配性质、金融交易和市场运行需要市场和公众的信心、以及金融业务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等;其次,科技的出现改变部分金融领域的运行效率和业务模式,但并不是适合所有的金融业务和金融领域,能否消除金融内在脆弱性,值得研究和探讨;第三,金融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包括金融科技探索需要保持一个长周期的视野和心态、对从业者行为的规范约束、应对损失的准备和有效可控的分担机制。

    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CFT50首席经济学家杨涛看来,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冲击与影响,从未如今天这样强烈。金融科技的使命是为了改变金融发展中的各种扭曲,实现新金融技术与制度的优化组合。其根本作用是通过使金融“走下神坛”,以开放、融合、共赢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与产业分工模式。金融科技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在有效引导下,完全能为解决原有难题提供全新路径。杨涛认为,迄今为止,关于金融科技的研究框架普遍不够清晰,也没有形成公认的研究思路。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CFT50学术委员贲圣林认为,中国金融科技未来持续发展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四种能力:第一种能力是自律。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业需要有自我克制的能力,需要行为边界、业务边界和外部约束机制让其保持定力;第二种能力是活力,需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平衡问题,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保持活力,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第三种能力是耐力,目前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引领世界的势头,但唯有培养好耐力才能让金融科技行业行稳致远。这需要政、产、学、研形成共识,需要明晰监管规则,建立包括标准制定在内的话语权;第四种能力是动力。文化、情怀、价值观需要保持一致,其中文化至关重要。如果金融创新以套利为导向,而非为社会提供服务,那么金融科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金融生态和金融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金融环境受客户消费行为和金融底层技术变化的影响正在向新金融条件转变。商业银行在新金融条件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客户群体小微化、服务方式场景化、服务手段网络化、服务机构科技化、直接融资比重逐渐加大,融资渠道线上线下并举等。”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李健从微观个人和企业、中观行业和产业、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三个层面,分享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特点。

  微观层面,一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至上”思维,真正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解决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从事小微信贷业务存在的“缺乏有效风控手段、难以降低展业成本和对边际贡献无法准确认知”的三大痛点。让小微企业不再徘徊于金融体系大门之外,推进普惠金融;二是商业银行通过移动金融联结三四线城市和农村,使偏远地区的人群享受金融服务,提供最为广泛的理财服务和金融消费者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观层面,一是智能金融工具的应用时代即将到来。智慧网点、机器人理财和物联网金融等将成为智慧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大数据处理方法正在改变金融服务行业,有助于降低人们投资决策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三是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搭建平台合作,构建金融生态,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与创新;宏观层面,国际化是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的自然延伸,差异化是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未来商业银行需要服务对外开放和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据悉,《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的第一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状况、演进动态与市场前景,充分把握国内外金融科技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变化,不断完善金融科技相关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包括致力于为金融科技相关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探索提供有效支撑,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