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专家组来我院检... 20-06-12
· 兰州市社科院参加通远镇帮扶工作... 20-03-27
· 众志成城抗疫情 心系群众保平安... 20-02-20
· 使命肩上担 群众心中记 ——兰... 20-02-07
· 省委宣传部检查组莅临我院检查《... 20-01-21
· 甘肃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王福生... 19-12-20
· 兰州市社科院荣获“全国城市社科... 19-11-19
·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召开“不忘初心... 19-09-11

职场排斥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8-05-07 作者:赵轶然 陈晨字号:[ ]

职场排斥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被他人忽略或排斥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社会情境中的常见体验,在职场中也比较常见。研究表明,排斥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排斥所带来的社会心理性痛苦,与身体遭受的物理性痛苦,会激活同样的人类大脑痛觉皮层,这意味着,遭遇排斥可能给人以一种真正的“切肤之痛”。不同于其他负面职场行为(如职场欺负、挑衅、骚扰、无礼行为等),职场排斥是在减少而非增加人与人彼此间的互动,即排斥本质是一种“省略”行为。排斥并不一定需要动机,尽管“受害者”体验到被排斥的滋味,但有时对方本无意施加排斥。研究者们推测,排斥所具有的“模糊性”特征对归属感(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构成了更大威胁,形成了职场排斥独特而又强大的破坏力。无论有意或无意,任何形式的职场排斥都会给被排斥者带来心理痛苦,加上排斥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对于个人而言,如何解读职场排斥并作出何种反应尤为重要。

  “社交能力”与职场排斥发生的可能

  “社交能力”是一种准确理解他人、对他人产生影响并成功推动个人和集体目标实现的能力。研究发现,大多数工作者面临职场排斥困境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对于已陷入职场排斥问题的个体,如果能及时培养并发挥出适当的社交能力,那么职场排斥引发的诸多负面结果可能将大为减少。职场中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加自信、有效地处理人际矛盾,甚至在提高了社交能力后,再次面对职场排斥时的想法也会发生变化。具有较强“社交能力”的人往往具有四个特点:社会灵敏度、人际影响力、互动能力和真诚正直。

  有研究者探究了职场排斥与员工心理痛苦关系中“社交能力”与“逢迎”的共同作用。这里首先对“社交能力”与“逢迎”进行区分:“社交能力”是一个人在职场社交方面的能力,表现为善于捕捉社交线索、理解他人动机、懂得如何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社会网络等;而“逢迎”则是职场中的一种技巧或策略,表现为迎合他人观点、讨好、奉承等,在人际互动的多种情境中被使用。两者本质不同,但可以相互交织甚至同时存在。那么它们协同作用的结果将会如何影响职场排斥所带来的痛苦?研究发现,员工遭遇职场排斥后伴随一定的心理痛苦,包括工作紧张、情绪衰竭、心情抑郁三方面。当员工的“社交能力”水平较高时,“逢迎”能够降低排斥对心理痛苦的负面影响,相反,当员工的“社交能力”水平较低时,“逢迎”这一策略则会加剧排斥相联系的心理痛苦。即对于社交能力低者,“逢迎”策略可能会使得职场排斥的痛苦雪上加霜。结果说明,在降低职场排斥的负面作用方面,社交能力比逢迎策略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力决定具体策略的实施效果。

  由此可见,提高职场社交能力更为治本。这一研究的重要应用价值在于,提示组织管理者与员工个体将提高社交能力作为应对人际问题的核心解决方法,比如通过员工培训、咨询建议或个人辅导等途径进行改善。


   “条件自尊”与面对职场排斥的对策

  对于自尊的概念,中国人的理解与西方人有所不同。西方人通常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与评价,高自尊对应的是积极的自我评价,低自尊则对应消极的自我评价。而按照中国传统的理解,自尊更多与尊严或面子紧密相关,带有极强的自我保护和防御的意味(这是西方自尊概念未涉及的部分)。当前学界研究更多采用西方的自尊概念。

  自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高自尊者较之低自尊者通常更为自信、持有更积极而确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相对不需要他人的褒奖与肯定、因为批评或拒绝而十分沮丧的可能性较低等,在被他人拒绝时,他们有时甚至不认为是被真正拒绝,他们会认为“不”的原因可能是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可能是未得天时地利,甚至是对方自身的问题。相比而言,低自尊者经常对自我价值予以否定、对负面评价相对敏感、注意力也更集中在消极的事物上并且会将问题归因于个人能力,即使受到赞美或肯定,他们可能也并不会感觉很自然。需要注意的是,高低自尊的划分更多是在说明,高自尊者容易体验愉悦的情感,而低自尊者则容易体验消极的情感。鲍迈斯特(R. F. Baumeister)等人指出,高自尊并不会带来高成就、高工作绩效或高领导力,低自尊也不会导致暴力、酗酒或药物滥用等行为。

  研究表明,整体自尊的变化源于并且高度依赖于个体是否达到了某种外界或自我设置的优秀标准(如竞争结果、他人评价、外貌、品德等),即“任何自尊都是有条件的”。对个人而言,来自自己认可、具有重要意义领域的评价才会影响自尊。在职场中,自尊建立在工作绩效或职业成就上的员工,为了保持自尊水平,愿意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费里斯(D. Lance Ferris)等人对职场的研究发现,在面对职场排斥时,不关心职场表现、不看重工作绩效的员工(低条件自尊者)会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偏差行为,大幅度减少组织公民行为或角色内行为。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工作绩效或事业成就不是他们内心在意的事物,即增加偏差行为(或减少组织公民行为)并不会威胁到他们的自尊,甚至更差的表现过程恰好完成了一次潜意识中的自我证实(不看重工作绩效)。相反,自尊建立在工作绩效上或职业成就上的员工(条件自尊更高者),面对职场排斥则会激发他们呈现出“自我提高”之势,组织偏差行为反而减少。对他们来说,偏差行为等能够威胁到自尊,只有通过自我提高才能弥补损伤的自尊。

  综上所述,低条件自尊者更容易受职场排斥影响进而表现每况愈下,破罐破摔;高条件自尊者则受影响较小并努力通过提高表现而维护自己的形象,越挫越勇。


    “时间取向”与职场排斥的不同影响

  遭遇职场排斥时,个体如果选择意气用事,则会本能地停止亲社会行为(一种有利于社会但对本人无明显好处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个体抵挡不住即时冲动而做出的一种非理性行为。个体放弃了控制当下情绪的努力,但同时也放弃了长远利益。

  研究者们认为,经历排斥后如何反应受个体“心理时间”水平的影响。心理学家霍尔曼(E. A. Holman)和希尔弗(R. C. Silver)提出,时间取向代表一个人的决策偏好,主要受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类型的影响。

  受过去取向影响的人通常依据相同情境中消极或积极记忆做出相应决策,他们通常认为旧的事物优于新的事物、熟悉的事物优于新奇的事物,处事倾向于谨慎保守,对果敢、自由或冒险的方法接受度较低。

  受现在取向影响的人则活在当下,较少受过去经历和未来考虑的影响。他们依据当前情境中的内部驱力(如荷尔蒙、情绪)或外部压力(如他人期待、工作任务)采取对应策略。现在取向者通常反应迅速、及时行乐和不计后果,对他们而言往往是“过去不重要,未来无所谓”。

  受未来取向影响的人往往能够进行整体式和未来式的思考,在头脑中计算当下的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进行决策。未来取向者更加关心的是“目标能否实现”。他们通常是行事善始善终、自制力较强且自尊心强的一类人。

  心理学家巴利埃特(Daniel Balliet)和费里斯通过三个实验证实了职场排斥的负面作用,他们还发现个人的时间态度会影响自身行为——未来取向(无论是特质性的还是状态性的未来取向)可以显著缓解排斥带来的负面作用。在第一个实验中,参与者完成了一系列包括时间取向特质、亲社会行为等调查报告。实验结果表明,未来取向特质高分者与低分者相比,职场排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更低的负相关,即未来取向的人格特质可以减轻职场排斥的负面作用。第二个实验则设计了两种情境,试图通过更直接的实验操作来确定因果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未来取向启动的成人相较未经未来取向启动的成人,在面临排斥后能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最后一个实验中,采用他人(同事)评价的方式来更加客观地呈现被测试者的助人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未来取向高分者,同事评价他们的助人行为并不会随着职场排斥的发生而大幅减少。

  综上所述,稳定的未来取向特质,或者启动一个人对于时间的意识,都有助于个体完成从“被动受即时冲动支配”到“主动以目标为导向”的转变,最终能够有效缓解职场排斥带来的负面影响。

  时间是人类赋予的概念,个人对时间的态度在后天生活中形成。个人时间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生活中很多人惯性地按照既成的时间取向进行思考、决策并依此行动。其实,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多进行“未来取向”式思考,或许能够更有益于自身的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