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开展“铭记初心... 23-07-03
·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革命文物保护... 23-04-26
· 兰州市社科院完成第四次驻村扶贫... 23-03-07
· 抓效能 促发展 办实事兰州市社... 23-04-23
· 市社科院、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 23-04-23
· 共驻共建促融合 齐创党建新格局... 23-04-20
· 《兰州学刊》多篇论文入选CNK... 23-03-27
· 珍贵套书见证原审读员与《兰州学... 23-03-13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区的探索

发布日期:2018-04-02 作者:时勘 郭慧丹字号:[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区的探索

     社区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单元之一,健康型社区的建设有利于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目前我国越来越注重社区建设,相继提出“文明社区”“幸福社区”的概念,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们选择了上海市静安区计生委下属的基层社区和医院为调查对象,从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排斥与融合、社区老人的社交网络和健康的关系、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及其神经机制、晚期癌症病人的死亡态度和临终关爱、丧亲人群的社会支持和相关的医护人员的抗逆力模型六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排斥与融合。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老人必不可少地需要进行人际交往,而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存在着人们是否心理上存在着社会排斥的现象。社会排斥是指个体受到他人的忽视和排斥,是一种消极的人际体验,除了个体之间存在多对一或一对一的排斥情况之外,也会因为个体成员的身份,而选择排斥一类人或者一群人。研究发现,跨群体友谊普遍存在,但是,本地与外地学生在朋友选择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外地学生在选择朋友时存在一定的本群体偏好,即外地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同是外来人的同学做朋友;然而,在本地学生的朋友选择中,没有发现本群体偏好。本研究还发现,跨群体友谊数量与更为积极的外群体态度相关联,学生们将对其外群体朋友的积极情感和认知迁移到了整个外群体。但是,也需要外群体朋友更多的情感投入才能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认知偏见。

  社区老年人社交网络和健康的关系。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绝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他们的活动场所主要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加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焦点之一是关注老年人,培育老年人的自尊自信。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的数量和质量同心理健康正相关,对于拥有更多情感亲密的社会伙伴的老年人来说,其情感亲密的社会伙伴的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强。然后,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社会网络因素。结果发现,性别、婚姻状况和孩子数量对老年人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但年龄、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情感亲密的社会伙伴数量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部分指标,包括身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总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社区应关注上述心理行为规律,同时重视老年人渴望交流的精神需要,开办老年大学和文化活动室等,促进老年人和家人以外的社会伙伴沟通,培育老年人的自尊自信。

  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的神经机制及干预。许多老年人晚年生活受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的困扰,随着病情的加剧,他们的认知和记忆功能会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我们探索了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脑白质疏松症,从大脑结构与功能网络变异的角度对此种疾病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进行剖析。脑白质疏松症主要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痴呆、思维加工速度减慢、认知功能下降。数据表明,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研究发现,脑白质疏松症对患者感觉运动网络的部分脑区间的交流协调造成了干扰,包括右侧扣带运动区,左侧后脑岛和左侧腹侧运动前区等,对于感觉运动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区域,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行为表现的退化与这些区域间交流的崩溃有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了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的认知干预方式,主要包括益智健脑训练、有氧训练与情绪管理。益智健脑训练帮助老年人提高认知功能;有氧训练以有氧运动促进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进而改善认知功能;情绪管理主要运用生物反馈技术进行团体心理素质训练,提升老年人的心理能力,达到调整呼吸、体会放松和管理情绪的目的。


    社区晚期癌症病人的死亡态度与临终精神性关怀。据统计,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约273.36/10万,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在50岁之后,癌症发病率快速增长。针对如何让晚期癌症病人有尊严地平和离世,我们探讨了晚期癌症病人的死亡态度与临终精神性关怀。我们调查了晚期癌症病人、病人家属、医护人员的死亡态度,并与社区居民的死亡态度进行了比较。问卷包括五个维度:趋近接受,认为死亡是通往极乐世界的大门,对死后的世界持积极态度;自然接受,认为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既不欢迎也不逃避,只是简单地接受;逃离接受,认为人生充满苦难,唯有死亡可令人解脱;死亡恐惧,只对死亡和濒死充满害怕的情感反应;死亡逃避,指对死亡本身或象征死亡的事物采取回避的态度,尽量不去想有关死亡的事情。结果发现,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趋近接受程度显著高于社区居民;患者家属的自然接受程度最低,其次是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的逃离接受程度显著高于社区居民和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对死亡的恐惧显著低于社区居民。我们还在舒缓病房,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了临终关怀模式的探索研究:比如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来开展舒缓疗护服务等措施,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生理痛苦;运用安宁护理方法也可以消除患者的焦虑和忧伤。更主要的是创造的临终前的文明告别仪式,能为患者及其家属起到关键的安抚作用。

  丧亲人群的社会支持。亲人或朋友因疾病、意外事故或衰老去世,都会给社区成员带来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多层面的广泛影响,使其经历情绪健康和生活恢复等方面的挑战。丧亲人群需要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帮助下走出哀伤,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丧亲人群在丧亲后得到的社会支持主要应该包括:后事处理、情感支持、生活恢复帮助、经济与物资支持等。主要支持来源包括:家人、朋友、同事、共同经历者,以及一些机构等。社会支持是通过调节情绪、改变认知等方式促进个体对丧亲的适应。我们发现,丧亲社会支持总体上在哀伤适应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个体抑郁情绪和孤独感的缓解,同时促进了个体对自身态度和世界观的积极改变;感知社会支持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依恋风格起调节作用。依恋风格较为安全的个体在发生实际支持性人际互动之后,通过促进对社会支持的感知与期待等认知改变而达成内心的成长。

  医护人员的抗逆力模型及其促进模式。社区医疗为社区居民提供整合与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但是,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革新与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护人员要做好这方面的社区服务,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属于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聚焦于如何培育医护人员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如何给社区医护人员进行更好的心理服务,我们开展了社区医护人员的抗逆力模型研究。抗逆力是指个体在压力应对过程中维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并能从受挫折后回弹和恢复的一种能力。我们发现,积极情绪和应对方式在抗逆力与工作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脱离在抗逆力与工作投入、抗逆力与工作幸福感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然后,开展了心智模拟培训等活动,提升医护人员的抗逆力水平、培育医护人员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的层面比较广,我们在上海静安区开展的只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区的尝试性探索,要想把这项工作完善起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有信心坚持下去,使得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为培育社区居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