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开展“铭记初心... 23-07-03
·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革命文物保护... 23-04-26
· 兰州市社科院完成第四次驻村扶贫... 23-03-07
· 抓效能 促发展 办实事兰州市社... 23-04-23
· 市社科院、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 23-04-23
· 共驻共建促融合 齐创党建新格局... 23-04-20
· 《兰州学刊》多篇论文入选CNK... 23-03-27
· 珍贵套书见证原审读员与《兰州学... 23-03-13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

发布日期:2018-10-22 作者:赛音字号:[ ]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

“第九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联席会”

  暨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五届)学术会议综述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四十年的滚滚浪潮中,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迎来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与此同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谋划、推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发展,是每一位学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2018年10月13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以“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联席会” 暨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五届)学术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三十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的八十余位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各议题共同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展望在当今历史背景下学科未来的重要走向。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刘谦主持。国家民委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张谋回顾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走过的艰难路程,对新时代的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提出未来的人类学民族学将是面向人民,面向时代,面向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宋健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推动人类学民族学学术研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庄孔韶通过自己的经历阐释了人类学民族学发展概况,提供了几点学学之道:一是人类学有广泛的未开发领域,不必蜂拥前进,或减少被生硬的项目所裹挟;二是无细节不文化;三是以兴趣出发的研究易持久和显现智慧。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徐杰舜梳理了中国人类学40年发展之路后,认为自然界有云聚云散,学术界也有“云聚云散”,指出中国人类学的天空笼罩着“二级”这片“乌云”,但是在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定会散去。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和少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编审武京闽,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赵旭东均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围绕会议主题,与会专家进行了主题演讲。基于社会调查和田野研究,以小见大这一主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从广东农村地域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四十年看到中国发展的缩影,广东的极不平衡发展给人类学研究带来更大的空间,同时,珠三角农村地区从家庭联产责任制走向都市化的过程,是地域文化向移民文化的转型,思考如何看待不同人群和文化差异,并指出村落永远不会消失,提出“一带一路”在民间。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潘天舒教授通过1997年至2001年间所获得的田野和档案材料,分析了民族志视角下上海票证制度的实践,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和反思计划经济时代票证和粮食交易活动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景军教授以寺院养老调查为例,指出家庭养老以家庭关系作为支柱,必定是受到差序格局限定的养老方式,而寺院养老是超越家庭血缘走向佛缘家庭,是超越差序格局之路,并思考如何转化为全社会福祉和利益而服务。

  围绕人类学民族学研究领域的诸问题解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何明教授在题为“民族研究的危机及其破解”的主题演讲中,认为从学科认同和社会信任的角度来看,民族研究的危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并不断蔓延。危机来自民族研究的学者内部和社会信任。关于如何破解民族研究的危机问题,他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重构“民族”概念,寻回被拆迁的“家园”。其次是确立“求真务实”学风,探索与运用一切能够全面准确把握有关民族的社会事实并做出有效解释的研究方法。再次,厘清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重建民族研究者的学科认同。最后,希望相关管理部门构建共同协同的体制机制。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认为教育人类学研究在学科建设各方面都已取得较大进步,指出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未来应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教育与公民教育的问题、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研究、主流社会的教育研究和开展全球视野内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徐黎丽教授提出边疆边界对国人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是学界关注的原因,与其他学科关注原因的不同之处在于:以自然山水为界的传统国家边疆相邻区域不同文化碰撞交流和因主客观原因从国家中心迁徙的各类草根是人类学民族学传统的研究对象;现代民族-国家兴起后的跨国文化冲突及消解和在全球充满人类并以国家边疆为通道而快速流动的今天,观念、思想沟通与行动上的合作则是人类学民族学长期研究的领域和难题。

  针对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阮云星教授通过回顾浙江大学的前世今生,展望其人类学的构想。从民国末期我国人类学学科发展中的浙大人类学,到改革开放后新世纪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最后在展望中试论赛博格人类学及其挑战。广西民族大学王柏中教授对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的成长历程进行回顾,改革开放前,即已在服务于广西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奠定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后,恢复了民族学的机构设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打造民族学人类学交流平台,学科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进入21世纪以来,学科专业体系已趋于完善,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陈刚教授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类学在中国大学逐渐复兴成为一门学科并对世界人类学产生重大影响,指出新时代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虽面临挑战,但其前景光明。

  围绕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认为世界社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科学提出了重新界定调查研究对象的挑战和机会。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实施的路径,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以区域国别研究全面介入世界社会的学术活动的前期据点。中国人类学在对象界定上正在发生世界转向,但在学术理念上应该保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我们”认同,在世界人类学中促成“他者”人类学向“我们”人类学的转向,从而为世界社会的社会科学的中国方案提供一种理论支撑。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指出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研究范式和领域,研究触角也正在伸向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各个不同领域,海外研究是人类学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逻辑体系,因此,相应的也需要一个多元多维度和多视角的海外研究。通过隐形、显性和跨文化比较突出人类学海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会议的学术交流设三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或实践两个维度阐释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展望,并介绍人类学研究的新议题和新领域。分组讨论会结束后,举办了 “展望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圆桌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庄孔韶指出,过去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向非常窄,现在研究领域越来越宽阔,所有研究都是有价值的,过去认为无用的东西,现在可以看到无用背后的有用,它的潜在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张积家教授由心理学跨界到民族学,认为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研究取向不同,会形成互补。中央民族大学祁进玉教授认为人类学民族学的外延非常大,文化研究的影响越来越深,它会改变单向的思维方式。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教授指出人类学是生命力很强的学科,和哪个学科结合,哪个学科就变得很受欢迎,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艺术是一场革命,人类学提供了一个好方法好视角。阮云星认为不管人类学是一门来自田野说人话、还是一门回归田野做人事的学科,他希望建筑人类学的发展能够更广阔。一个留住乡愁的时代正在悄然发生,让我们在互联互通中,走向“在一起”的人类学。先后发言的还有云南民族大学刘荣教授、南开大学袁同凯教授、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莎莎编辑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