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革命文物保护... 23-04-26
· 兰州市社科院完成第四次驻村扶贫... 23-03-07
· 抓效能 促发展 办实事兰州市社... 23-04-23
· 市社科院、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 23-04-23
· 共驻共建促融合 齐创党建新格局... 23-04-20
· 《兰州学刊》多篇论文入选CNK... 23-03-27
· 珍贵套书见证原审读员与《兰州学... 23-03-13
· 兰州市社科院(联)举办“三抓三... 23-03-03

考量语言表达:学术评价的路径创新

发布日期:2018-10-16 作者:潘涌字号:[ ]

考量语言表达:学术评价的路径创新

    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注重学术论著的表达内容,即“表达什么”;而语言表达形式,即内容是“如何表达”的,同样应该受到重视。其实“表达什么”与“如何表达”往往是辩证统一的。不能简单地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两种关联度不高的人类精神实践活动,其间横阻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即所谓“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隔。在确保理性品质的前提下如何尊重语境、提炼新话语、优化表达美感,同样应是探讨评价创新、促进学术发展的题中要义。

  评价学术表达,不仅仅要求到清晰、规范为止。今天我们需要为之正名,确立对人文社科论著更全面、更和谐和更健康的评价标准,即从仅仅关注“表达什么”转换到兼顾“如何表达”。

  表达评价的境界: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贯通

  长期以来,一些学术作品与文艺创作一样存在着“粗鄙化”的反美学倾向,即学术作品与“学术审美”之间无缘且对立。这是当前中国学术发展中必须冷静审视和纠正的一种学术偏颇。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凡是人类所创造的学术、科技、艺术作品,都是具备显在或潜在的审美价值的。更直接地说,自古以来,凡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或物质产品,无不烙印着自身或高或低、或俗或雅的审美元素,也都可以接受审美之眼的凝视与考量。因此,学术作品语言表达的种种“不是问题的问题”显现出来,诸如观点正确却平庸乏味,表达清楚却枯涩无趣,语法规范却失去灵性,节奏和缓却了无激情等。凡此语言表达中司空见惯的“软性”或“隐性”问题,都值得冷静正视并通过学术评价尺度予以必要的纠偏。

  这就要求学术评价走向一种新的更高境界:既需要重视学术作品以学理思想为内核的科学品质,也要引导并鼓励其发展富有美感的艺术品质,使“表达什么”与“如何表达”两者浑然融通、云水无间。在针脚绵密的理性表达中杂以直观感性的鲜活形象,在滴水不漏的逻辑论证里揉进昂扬读者的跌宕情感,在从容自信的阐释中激荡开阖有致的起伏韵律。简言之,就是要熔创新思维、缜密逻辑与语言艺术的意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于一炉。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道出的境界:“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这才是学术作品形神兼备、科学与艺术并融的大化之境,才是人类学术文化的一种可望且可及的发展水平。而学术评价的创新,就在于去推动学者自觉地、不懈地追求并实现这种大化之境。学术评价应该乐见学术主体的生命投入,乐见其思潮澎湃、身心旺健地面对现实问题,乐见其视学术为天地间之大事业。

  表达评价的维度之一:

  推崇表达话语的原创性产出

  要考量学术作品“如何表达”并且视之为基本的评价标准之一,就必然要同时考量两个维度,即学术话语的创新与学术语言的美感。

  话语创新是奠定一部论著学术价值的基石。“话语”构成学术语言表达的理性要素:话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属于内容要素;外现语词作为内容载体,其发音和书写形态则相对应的是话语的物质外壳。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最基本的表现为:建立在反思问题、梳理事实和材料基础上的思维观念之蜕旧更新。而这种实在的思维观念之创新,一定具化为相应的表达形式,即词语及其独特、新颖和有机的复杂组合形态。因此,所谓表达的力量,首先一定体现为学术话语的创新程度,即词语重新组合的某种特殊物化形态,如词语、短语、句子、句群等。

  尤其学术作品的核心话语是作者学术思想先进性、创新性和深刻性的最集中呈现,是其学术语言理性表达力的根本象征。我们进而可以推论,评价学术作品是否具有深广的创新价值,首先应当考量其是否具有“原创话语”的产出,即有无令人耳目一新的词语、短语或者特殊意味的句子乃至句群等的产出。这样,以考量学术话语创新为先,本质上就是指向对学术思想原创力的评价,而这正是学术作品评价的生命线。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史上,那些先哲智者的思想往往就是以话语创新作为思维原创的重要标志,并代表着学术主体对人类特殊的思想贡献。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首创文化人类学“后喻文化”对于人类文明演进范式的揭示,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所用“可持续发展”一词对于地球资源有序开发与人类生态和谐发展的反思性警示,“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比较静态、抽象和普遍的“语言”与动态、具体和个性的“言语”之差别基础上提出“言语”一词对理论语言学的重要推进等,都深刻而积极地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术发展。这些话语本身也成为创造者们的专属文化符号。学术界在评价这些思想大家时,总是聚焦这些组合新颖、蕴含深厚的文化符号,而这样评价的直接启示就是:学术评价贵在话语表达的永续创新。

  表达评价的维度之二:

  彰显学术语言的艺术品质

  推崇核心学术话语的创新,其实是推崇学术表达的科学品质,促进学术研究中的逻辑理性之充分释放。而考量学术表达的审美价值,即重视学术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和音乐性,则旨在彰显学术语言的艺术品质。作为一种卓越思想的符号化创造物,学术作品应该而且可以兼备相应的艺术品质。

  在这方面,共产主义思想创始人马克思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高度借鉴价值的学术典例,为学术创作与学术评价带来了积极的启示。马克思为人类所留下的逻辑严谨、光芒四射的学术华章,其中不乏“剩余价值”“异化劳动”“积极扬弃”等诸多内涵丰厚的新话语,成为其理论体系的标志性符号,巍然高耸成世界学术史上一座永恒的里程碑;同时,马克思又将科学思辨、缜密论证与形象呈现、情感抒发完美无缺地融为一体,而且字里行间充盈着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音乐感,宛如跌宕起伏、变幻无穷的多瑙河:时而幽深宁静、时而澎拜迸溅、时而千里奔袭、时而急流直下……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资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谁都不会否认这几段著名文字中以多种辞格所渗入的鲜活形象性,也不会否认在这种深邃有力的论证中注入形象表达的必要性。语言的诗性魅力不会“掩盖”或者“异化”思想观点的表达。翻开马克思的学术论著,诸如这般有别于一般学者的如诗如歌的学术表达,镶嵌其中;至于反复修饰、铺排渲染的长句或结构细密、主旨清晰的复句,共享主语、语流畅达的句群或长短错落、正反对比的语段,更是目不暇接。这就是“千年第一思想家”无敌的语言感染力:冷静评判的理性美、激扬心旌的形象美、纵横捭阖的情感美、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汇合成语势如潮、无不裹挟的表达力,高标起学术发展史上荟萃科学理性与艺术诗性于一体的独创文体——“诗性论文”。

  那么,今天为什么不可以自觉地借鉴马克思的文体和文笔,从而为“科学论证”增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呢?“诗性论文”的科学属性决定了该文体的主要价值特征是“学术”;同时,“诗性”又表明该文体的第二特征即艺术表达的审美价值。正是马克思这些理性饱满、热情澎拜、节奏铿锵的独特文字,最能为广大读者迅速接受并长久记忆。它们为后人所带来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无疑抵消了“纯粹学术表达”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枯涩艰深感”。即使马克思的论敌不认同他的思想观点,但是无法否认这位集思想家、学者和诗人于一身的伟人所闪烁的科学理性和诗意光辉的卓越文笔。

  当然,马克思将不同文体的个性特点融合成如此完美的学术华章,确非常人轻易可以企及;然而,这个并非唯一的典例已经深刻地启发当代学术评价:人类无限深厚的语言创造潜能居然可以发挥到如此超凡脱俗的境界,远超传统语用“规则”所限定的固化认知水平或想象程度;因此,致力于前瞻和发展的学术评价亦应坚定鼓励学术主体摒弃种种清规戒律,怀揣美丽梦想去最大限度地放飞语言表达的巨大潜能,最终创造出具有东方特色的汉语“诗性论文”。由此,对语言表达的考量,不失为值得期待的学术评价之路径创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