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开展“铭记初心... 23-07-03
·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革命文物保护... 23-04-26
· 兰州市社科院完成第四次驻村扶贫... 23-03-07
· 抓效能 促发展 办实事兰州市社... 23-04-23
· 市社科院、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 23-04-23
· 共驻共建促融合 齐创党建新格局... 23-04-20
· 《兰州学刊》多篇论文入选CNK... 23-03-27
· 珍贵套书见证原审读员与《兰州学... 23-03-13

“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论坛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2017-05-08 作者:张君荣字号:[ ]

               “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张君荣)春和景明,万物复苏。5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迎来40华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77年建院,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成为学科门类齐全、高端人才荟萃、研究实力雄厚、精品力作迭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殿堂和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级高端智库。许多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月5—6日,为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合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承办的“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主持开幕式。

  来自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越南、老挝、南非、肯尼亚、法国、波兰、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知名智库、高端科研机构和大学、国际组织领导人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150人与会。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创新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多样性与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合作展望”等四项分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王伟光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个重要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每个重要历史阶段,哲学社会科学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建院以来,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站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前沿,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道前行。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机构,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大力加强智库建设,着力提升和充分发挥智库功能,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王伟光指出,当今中国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期待与各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为解决不同国家遇到的问题提供相互支持和帮助。为此,我们要注重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其中包括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特别是世界所有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我们要加快“走出去”步伐,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我们期待与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更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分享我们看待和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观点,了解我们的时代观、世界观、价值观,了解我们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当然也希望能够分享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聆听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界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我们的看法和做法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王伟光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迈上新的台阶,跃上更高层次。要进一步拓展交流与合作领域,创新交流与合作形式,通过共建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开展双边多边合作研究、共同举办高端学术论坛、互派访问学者、共享学术研究资料和学术研究数据库,以及合作撰写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等形式,充分调动各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将尽可能为国外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提供便利,当然也希望在有关国家、地区和全球问题研究方面得到其他国家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期望与大家携手并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繁荣发展,付出不懈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40华诞纷纷表示祝贺。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执行主席科尔杜诺夫表示,俄罗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自然科学,俄罗斯愿与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型合作模式,避免“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共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南非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苏迪恩表示,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有四次到达了非洲。他的到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学习和建立联系;没有藐视、贬低,而是带着敬畏、尊重。中国学者发扬了这种传统。当今世界充满了复杂性与挑战性,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也离不开人文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与社会科学有其特殊使命,人文与社会科学学者应肩负起这份责任,携手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越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范文德表示,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越中两国互为邻居,两国发展也具有很多共同点,加强研究上的合作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越南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联系,实现互访,进行合作研究。社会科学有特殊责任,要解读社会的复杂性,解释如何合作共处,促进相互尊重,推动与环境和谐共处。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合作,进而能够解释世界究竟在发生什么,并描述世界在朝哪里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文社科部部长克劳利回顾说,过去4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很多合作与交流,增进了人类共同福祉。放眼未来,已有的成绩将有益于开启双方合作交流新篇章。

  哲学社会科学关注人类发展大计。发展问题成为论坛讨论的重要关键词。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长费约翰、印度观察家基金会主席库尔卡尼、老挝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恩格西维丽等专家纷纷表示,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和人类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未来人类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范式转变。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5P(人本、地球、繁荣、和平与伙伴关系)理念的形成与引领是一项重要创新。当前,中国进入工业化、后工业化阶段,需要一种新的愿景与发展模式。我国在“生态文明”上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对于全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谈了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在张宇燕看来,全球问题的影响范围是全球的,需要所有国家共同作出努力;全球国家具有共同利益。全球治理作为一套国际规则体系发挥作用,其创立和维护需要大量投入。不同国家在不同议题上利益攸关度不同;一些大国利用已有影响力,希望规则有利于自己,违背了全球治理的公平原则。中国积极努力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治理作出了独特贡献。己欲达而达人。平等、民主、合作、责任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基本理念。

  4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智库、国际组织、高教机构等签署了160多个交流协议、合作备忘录;每年派遣科研人员出访研修或接待国外政要、知名学者来访都在千人次以上;每年与国际组织、国外学术机构、智库和高校共同举办高端论坛和研讨会数十次。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充分发挥了学术外交和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