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开展“铭记初心... 23-07-03
·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革命文物保护... 23-04-26
· 兰州市社科院完成第四次驻村扶贫... 23-03-07
· 抓效能 促发展 办实事兰州市社... 23-04-23
· 市社科院、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 23-04-23
· 共驻共建促融合 齐创党建新格局... 23-04-20
· 《兰州学刊》多篇论文入选CNK... 23-03-27
· 珍贵套书见证原审读员与《兰州学... 23-03-13

孙春晨:道德相对主义及其危害

发布日期:2017-10-09 作者:孙春晨字号:[ ]

孙春晨:道德相对主义及其危害

    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文化思潮。道德相对主义所秉持的主要观点是:所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价值是主观化和个体化的、道德是个人的私事、每个人自主的价值选择都具有正当性等。在道德相对主义看来,人们可以各自信奉不同的道德理想、选择不同的道德价值、遵循不同的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只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和统一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道德价值的不同层次之间,没有高低、优劣或好坏之分;当人们面对道德选择时,究竟遵循何种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往往取决于人们对所处境遇的直观判断,个人特殊的、主观的喜好甚至个人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道德相对主义思潮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一个人的知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念或意见都是同样真实或正确的,人是判定“真善美”的标准。与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强调道德的自然性(绝对性)不同,智者学派更看重道德的人为性,人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考来决定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在此以后,以皮浪为代表的道德标准怀疑论成为古希腊时期道德相对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蒙田依据当时发现新大陆时所获得的有关材料,认为新大陆某些部落的习俗所包含的道德原则具有合理性,承认了道德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观点对当时基督教道德原则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伦理发起了挑战。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观念,是从绝对的基督教神学伦理走向世俗化伦理的标志。近代西方伦理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理性主义伦理学和感性主义伦理学共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既有以斯宾诺莎、康德为代表的纯粹理性主义和绝对主义伦理观,又有以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主义和相对主义伦理观。正是由于绝对主义伦理观和相对主义伦理观的不断论争和交锋,使得近代以来西方伦理思想的宝库异常丰富,各种伦理观念和道德学说竞相呈现。进入20世纪以后,相对主义愈加风靡,以至于“我们的时代常被称为相对主义的时代。” 从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角度看,道德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越加深重,

  从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角度看,道德相对主义是对抽象性的和教条式的道德普遍主义思想传统的反叛。道德相对主义认识到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主张从实际生活境遇出发做出道德判断,尊重个体自主的道德选择和道德权利。然而,道德相对主义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理论缺陷,这就是在坚持道德的相对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否定了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如果完全依照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人们的道德生活将失去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评价尺度,道德势必成为完全依凭个人的意愿和偏爱而可以随意取舍的“私事”,人们在进行道德讨论时,参与各方亦会因固执自己的道德主张而无法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和协商,社会的基本道德共识不能达成,就会导致社会伦理秩序陷入混乱的状态。社会成员一旦将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彻底贯彻到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其所带来的危害将是异常严重的。

    道德相对主义使得德性伦理解体、道德权威失却。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道德相对主义思潮被一些人所接受和追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人们的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迎合了人们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道德相对主义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事实上是由于它承认这样的思想:对于人的生活来说,没有什么唯一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既然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生活方式,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个人自主决定的事情。由于道德相对主义力主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相对性,因此,不同的人依据自己对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理解,似乎无论怎么做,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是个人的选择权利。道德相对主义思潮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在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就为某些人打着维护行为自由的旗号,以非道德的手段获得个人利益提供了自我辩解的理由。

  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生活影响巨大。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严重的道德乱象,与道德相对主义思潮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联。当一些政府部门无视客观的道德规则而任意制定相关政策、实施违背老百姓道德权利的行政行为时,当政府官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做出损害老百姓正当利益的行为时,当一个人放弃道德追求、以反道德为荣时,都可以拿道德相对主义来为自身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开脱。各种媒体频繁曝光的日常生活中的“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社会现象,折射了一些人在面临道德选择时的相对主义态度,在利他价值与自保价值中,选择了自认为合理的自保价值,放弃了在他人危难之际实施救助的道德义务。如果道德相对主义价值观被更多的社会成员所信奉,那么,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将会处处感到道德的冷漠,而在一个充斥着道德冷漠的社会里,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形成。与普通人的道德相对主义行为相比,政府官员的价值观倒错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更为深重。政府官员做公众的道德表率,不只是个人修炼道德品性的需要,还是政府官员能否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试金石。政府官员不同于普通的百姓,他们的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如果他们的道德品性低下,做有悖于公共利益的腐败之事,其权力行为所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将严重地损害政府的道德形象,导致老百姓对政府的普遍不信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荣辱观念的缺乏或混乱、是非和善恶观念颠倒等道德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政府官员公权私用、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给老百姓带来的反面示范,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因素。一些政府官员讲起道德来头头是道,但言行不一,他们讲道德只是为了装点脸面,骨子里并不相信道德的价值,也不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自身的行为。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讲廉耻、不要节操。这些政府官员,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做戏的虚无党”。

    道德相对主义在大众传媒中的表现,就是放弃对高尚道德价值的宣传,热衷于商业化和娱乐化。为吸引观众的眼球,大众传媒不断炮制越来越出位的话题,男女嘉宾拜金、炫富、以性开放为荣的价值观在娱乐节目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作为道德文化传播工具的大众传媒在此类节目进行过程中不仅不作价值观上的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引诱嘉宾阐发自己的所谓独到见解,发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人们惊叹,如今的大众传媒怎么了?人们质疑,作为公共领域的媒体到底在传播何种价值观?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现象所暴露出来的价值观上的混乱,其思想根源就是道德相对主义。在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取决于其对生活意义和人生目标的认知,不同的人对什么是幸福生活的理解也是不可能相同的。但是,当个体独特的价值观“宣言”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到千家万户、传达给人生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时,尤其是当大众对包括电视在内的所有媒体依然怀有“道德导师”的敬意时,媒体就必须履行其社会道德责任,坚守媒体应有的道德底线,而不能任由道德相对主义观念在媒体上肆意泛滥。道德相对主义反对道德教条主义、尊重个人权利和选择自由的理念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有可能遮蔽大众的双眼,影响人们对其理论实质及其危害性的批判。对于处在急剧变动时代的当代中国人来说,面对不断世俗化的社会生活,价值观上的混乱必然对人们的精神追求产生全面的冲击。如果道德相对主义观念长期占据人们的心灵世界,就不能抵御低俗文化的侵蚀。

  道德相对主义走向极端,其后果必然是道德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根本否定道德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体生活的价值,否认事物有对错、善恶之分,认为有没有道德无所谓,即使有人讲道德也不过是追求自我利益的一种借口。道德虚无主义主张,个人应不受任何道德规则的约束,只有消解社会规范,个人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个与道德无关的世界中。道德虚无主义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影响,不仅是拒斥社会系统中的一切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且将其理论观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在社会生活中“去道德化”的目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